《潮》幕后:退潮后,象牙塔永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滩涂上的光影史诗:《潮》如何用镜头复刻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2025年3月2日的萧山,空气中弥漫着咸湿的海风气息。电影《潮》的首映礼现场,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半个世纪前亲身参与萧山围垦的建设者,布满皱纹的手掌曾经在同样的土地上抡起铁锹、挑起扁担。导演万波站在银幕前,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西装袖口,这位中国美院摄影系毕业的浙江传媒学院老师,此刻正迎来自己人生第一部长片的公开展示。
万波的镜头语言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在前期采风中,他总爱蹲在滩涂边缘,等待潮水退去时泥沙表面形成的特殊纹理。这些画面经过他的取景框,会奇妙地转化为类似宋代马远水墨画中的”斧劈皴”效果。这种将纪实影像提升至艺术层面的能力,让出品人金光炎一眼相中——这位萧山本土企业家童年时跟着父辈在工地上送饭,记忆里全是竹编饭盒里蒸腾的热气和民工们皲裂的脚后跟。
编剧卢乙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采访内容。有个细节反复出现在多位老垦荒队员的讲述中:冬季施工时,人们会把稻草垫在胶鞋里保暖,收工后常常发现脚趾和稻草冻在了一起。这些鲜活的记忆碎片最终化作电影里一个令人揪心的长镜头:特写中一双生满冻疮的脚慢慢陷入淤泥,远处是新筑的堤坝轮廓,画外音是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
剧组在真实的钱塘江滩涂上复现了1960年代的施工场景。美术组提前三个月进场,用传统工艺夯筑起一段1:1的堤坝模型。拍摄期间正逢梅雨季,执行导演王凯旋记得有次抢拍潮汛镜头,全组人在齐腰深的水里泡了六个小时,灯光师老张的测光表进水失灵后,干脆举着防水手电筒当起了人工测光仪。这种即兴创作在剧组比比皆是,摄影掌机周禹帆笑称他们发明了”滩涂运镜法”——把斯坦尼康稳定器绑在扁担上,由两个场务抬着走,反而拍出了独特的颠簸质感。
首映式后的交流环节,有位老垦荒队员指着银幕上的爆破戏直摇头:”我们那时哪有用炸药这么阔气,全靠钢钎大锤。”这个细节让导演助理凌利恍然大悟——他们在档案馆查到的工程记录里确实有爆破作业记载,但实际到场的亲历者补充了关键信息:炸药是后来才调拨的稀缺物资,电影里那个用身体堵管涌的青年原型,其实是用棉被裹着稻草去填的漏洞。这种集体记忆的自我修正过程,恰如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潮汐意象,每一次冲刷都会让历史的轮廓更清晰。
上影节展映那天,银幕上正放到”万人大会战”的航拍镜头。观众席突然站起一位拄拐杖的老人,跟着画面里的节奏做起挖土动作,他后座的年轻人下意识伸手扶住摇晃的座椅,这个偶然构成的画面仿佛某种隐喻——当胶片记录的历史穿透时光照射到现实,不同世代的人总能找到奇妙的连接点。散场时,有观众发现影院洗手间里,几个剧组年轻人正帮老垦荒队员挽起过长的裤脚,就像电影里那些在退潮时分相互搀扶的筑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