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主创谈创作:展现支教真情实感

《援藏日记》主创谈创作:展现支教真情实感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北京大学生遇上高原教室:《援藏日记》里那些藏不住的真心
3月13日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初春的寒意,但《援藏日记》特别观影活动现场却暖意融融。导演陈中阳带着主演范家其、王海祥他们站在台上,台下坐着的是刚擦完眼泪的观众——这片子太容易让人鼻子发酸了。有个细节特别戳人,中国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代表给主创们挨个献哈达,最后没忍住,直接在台上跳起了藏族舞。这种即兴的欢乐,倒和电影里那些不加修饰的温情时刻莫名契合。
《援藏日记》主创谈创作:展现支教真情实感 -1
这片子讲的是个北京大学生韩松去支教的故事。听起来挺主旋律是吧?但陈中阳这家伙拍得一点都不说教。镜头跟着韩松在高原教室打转,粉笔灰在阳里飘着,藏族脸蛋上的高原红特别扎眼。有场戏我记到现在:韩松教孩子们用汉语写”梦想”,有个叫卓玛的小姑娘死活写不好,急得直哭。韩松就蹲下来握着她的手一笔一划地教,镜头从交叠的手慢慢移到窗外——那里有只鹰在雪山背景前盘旋。这种诗意的表达,比喊一百句口号都有力量。
说到导演陈中阳,这哥们为了拍这片子真是拼了。他带着团队跑遍甘南、黄南、甘孜,专门找那些偏远的乡村学校蹲点。采风时遇到个真实案例:有个支教为了劝学,连续七天翻山去学生家,最后摔断了腿还在病床上给孩子们补课。这事被他揉进了剧本里,变成韩松在暴风雪夜送生病学生去医院的戏码。范家其演这段时完全豁出去了,真在零下十几度的外景地滚得满身是雪,拍完直接重感冒。但他说值,因为”能体会到老师那种不顾一切的劲头”。
《援藏日记》主创谈创作:展现支教真情实感 -2
范家其聊起演韩松的过程特别逗。进组头几天他死活找不到状态,有回在宾馆停车场心烦意乱扔石头,好死不死把导演的车玻璃砸了。结果陈中阳下车不但没骂他,反而说:”就保持这个又怂又倔的劲儿,韩松刚来西藏时就这样!”后来他跟着剧组去当地学校体验生活,发现支教老师最动人的不是多么伟大的奉献,而是那种笨拙的坚持——就像他演的那场戏:韩松第一次用藏语讲课,把”谢谢”说成了”牛肉”,全班孩子笑趴下,他却红着脸继续掰着手指头数数。
王海祥更绝,一个山东汉子要演藏族汉子格桑朗措。他提前三个月开始恶补,把《冈仁波齐》《气球》这些藏语电影翻来覆去看到能背台词。最绝的是他学”藏普”,就是藏族同胞说普通话的腔调,逮着机会就找当地人唠嗑。有回在青海拍戏间隙,真有个牧民大爷用藏语跟他聊了半小时,临走还邀请他去家里喝酥油茶——大爷压根没发现这是个演员。电影里有场格桑朗措劝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戏,王海祥说着夹杂藏语词汇的普通话,额头青筋都爆出来了,银幕上都能看见他睫毛上结的霜花。
《援藏日记》主创谈创作:展现支教真情实感 -3
这片子的美术也下足功夫。韩松住的教师宿舍,墙上贴着歪歪扭扭的汉语拼音表,床头搁着半瓶没喝完的葡萄糖——这是剧组从真实支教老师那儿抄来的细节。藏族孩子的服装更讲究,每件藏袍都是当地手工做的,连磨旧的袖口都和真实学童衣服上的磨损位置一模一样。有场教室戏,阳光透过破窗户在水泥地上投出光斑,镜头扫过时能看到空气中漂浮的灰尘,真实得让人想打喷嚏。
映后交流时,有个观众的话特别到位:”这片子没刻意煽情,但就是让人眼眶发胀。”比如韩松要离开时,孩子们没搞什么隆重的告别仪式,就是挨个往他包里塞东西——风干的牛肉、捡的漂亮石头、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画。最小的那个男孩突然用汉语喊了句”老师别走”,然后扭头就跑,镜头跟着他冲出教室,在雪地里留下一串慌乱的脚印。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比嚎啕大哭更有杀伤力。
《援藏日记》主创谈创作:展现支教真情实感 -4
3月20日这片子要在人民院线全国上映了。陈中阳在采访里透露,他剪掉了四十多分钟素材,以后可能出导演剪辑版,甚至考虑拍成剧集。但我觉得现在这个97分钟的版本刚好,就像韩松在电影里说的:”教育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互相照亮的过程。”当银幕上出现藏族孩子们用汉语朗诵《海燕》的画面时,你会突然理解——为什么那些支教老师宁可缺氧头痛也要留在高原。有些温暖,真的能穿透银幕直抵人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七秒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y.yingshibaike.com/2156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