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浙派电影诗意描绘生态文明与历史事件

《潮》:浙派电影诗意描绘生态文明与历史事件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钱塘江边的”愚公移山”:当银幕上的浪花撞碎在萧山人的脊梁上
三月的电影院里,一部叫《潮》的片子正悄悄掀起波澜。银幕上,钱塘江的潮水像发怒的巨龙,一次次把辛苦垒起的堤坝撕成碎片。泥浆里打滚的萧山汉子们抹把脸,又扛起石料往溃堤处冲——这是六十年代浙江萧山围垦的真实场景,如今被导演用诗意的镜头重新端到面前。
《潮》:浙派电影诗意描绘生态文明与历史事件 -1
电影开场就是震撼的”抢潮”场面。农历八月十八的大潮汛,上万民工举着火把在滩涂上狂奔,要在潮水袭来前把最后一批石料垒上堤坝。镜头突然切到俯视角度,火把连成的长龙与银色潮线在里形成惊心动魄的对峙。这种视觉冲击让人想起《1917》里穿越战场的长镜头,只不过这里没有枪炮,敌人是比子弹更无情的自然伟力。
特别戳心的是江平远这个角色。这个总爱在工棚里写日记的知青,有场戏是他蹲在刚被冲垮的堤坝上,把浸湿的日记本一页页摊开晾晒。镜头推近,能看到纸上歪歪扭扭写着:”今天又死了两个人,王队长说潮水带走的就当是献给龙王的彩礼。”没有嚎啕大哭的表演,但观众能从他颤抖的手指缝里,看见那个年代特有的隐忍与坚韧。
方言对白确实制造了理解门槛。当银幕上的老农扯着嗓子吼”格煞夹牢”(抓紧干)时,不少北方观众得靠字幕才明白意思。但正是这些带着海腥味的土话,让围垦现场有了纪录片般的真实感。有个细节特别生动:民工们边夯土边唱的劳动号子,其实是改编自当地腌咸菜的民谣,这种土得掉渣的生活智慧,恰恰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历史肌理。
导演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很耐人寻味。不像传统主旋律片里”人定胜天”的激昂,电影里潮水冲堤的镜头拍得像希腊悲剧——慢镜头下,巨浪吞噬堤坝的过程美得惊心动魄。最绝的是”潮汐树”的:月光下,被潮水冲刷出的滩涂纹路像巨树年轮,江平远赤脚站在”树心”,这个超现实画面把三十年围垦史凝练成了人与自然对话的永恒瞬间。
美术设计藏着不少小心思。围垦民工的蓑衣总是糊着新旧不同的泥浆,暗示着反复的溃堤与重建;而干部们的中山装不管多旧,领口永远别着钢笔。这些服饰细节无声地讲述着特殊年代的身份密码。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暴雨中,民工们手拉手组成人墙挡浪,褪色的蓝布衫被雨水泡成深色,远看像一道正在生长的堤坝。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题材注定沉闷,但《潮》里不乏灵动的笔触。比如知青们偷懒躲在芦苇丛里抽烟,突然发现潮水正在偷吃他们藏在滩涂上的番薯;又比如结婚现场,新娘的嫁妆里赫然摆着两把新铁锹。这些带着体温的幽默,让史诗叙事有了呼吸的间隙。
坐在电影院里,当最后字幕打出”萧山围垦共新增土地52万亩”时,后排传来吸鼻子的。这个数字对年轻人可能只是,但银幕上那些被潮水卷走的草鞋、磨出血泡的肩膀、还有在咸菜缸里发酵的梦想,早已把教科书里的”围垦精神”酿成了能呛出眼泪的老酒。
散场时听到有观众嘀咕:”这不就是浙江版的《愚公移山》吗?”我想导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用喊口号,让钱塘江的浪花和萧山人的汗碱自己说话。那些在月光下抢潮的背影,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国神话?只不过这次,补天的五彩石换成了带着体温的黄土,而腾云驾雾的神仙,是满腿泥巴的庄稼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七秒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y.yingshibaike.com/2211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