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映:《荣耀》揭秘退役老兵精神传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兵人的故事搬上银幕,《荣耀》用三条故事线讲述军魂传承
最近有部叫《荣耀》的电影定档4月26号,光看阵容就挺有意思。导演常晓阳带着李健、刘洁涵这帮实力派演员,还有黄晓娟、冯国强这些老戏骨特别出演,讲的全是退伍军人的故事。这片子由河南能中文化传媒出品,陈锋伟当出品人,据说筹备的时候主创团队没少往退伍军人堆里扎,采访调研做得特别扎实。
这片子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把退伍军人拍成刻板印象里的”战斗英雄”,而是实实在在地展现了他们脱下军装后的生活。三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看得人心里直发酸。杜超那条线最接地气,这个退伍兵搞了个创业基地,结果经营得焦头烂额,那种理想撞上现实的憋屈劲儿,当过兵的看了肯定特别有共鸣。我认识几个退伍战友,他们都说转业后最难受的就是找不到方向,这片子算是说到心坎里去了。
李洛那条成长线也很有意思。小伙子开始特别不理解父亲的选择,后来慢慢懂得了父辈的坚持。有个细节特别戳人,李洛翻父亲旧军装时发现缝在里面的血书,上面写着”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这个场景把军人家族那种代代相传的倔劲儿全拍出来了。导演常晓阳确实会抓细节,听说他为了这个镜头,特意找了十几个退伍军人聊他们珍藏的”老物件”。
最催泪的还得是寻找李大伟父亲遗骨这条线。预告片里有个画面,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兵捧着骨灰盒站在边境线上,背景是猎猎作响的国旗,配着那句”老班长,咱们回家了”,电影院里有退伍军人看到这儿直接就抹眼泪了。监制黄埔开疆说过,他们采访时就发现,很多老兵这辈子最大的心结就是想把战友遗骸带回家,这个情节完全是从真实故事里长出来的。
这片子还没上映就在退伍军人圈子里炸开了锅。我有个在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的朋友说,他们那儿天天有人打听什么时候组织观影,好多老兵说要包场支持。出品人陈锋伟在采访里提过,他拍这个就是想给退伍军人正名——他们不是只会打仗的粗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担当的普通人。从目前放出的片段看,电影里确实没搞什么假大空的口号,全是实打实的生活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的表现。李健演的杜超完全没有以前军旅剧里那种端着的感觉,创业失败时蹲在马路牙子上啃冷馒头的样子,活脱脱就是小区门口开超市的退伍王哥。刘洁涵演的女军官也摆脱了”军中绿花”的套路,有场戏她对着镜子摘肩章,手指头都在发抖,但硬是没掉一滴眼泪,这种克制反而比嚎啕大哭更有力量。
现在网上关于《荣耀》的讨论越来越热,有个退伍兵发的帖子被转了好几万次,他说:”终于有部电影不把我们当符号了。”这话挺实在的,以前不少军旅片都把军人拍得像机器人,其实他们退伍后也会为房贷发愁,也会在酒桌上吹牛,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总顾问胡延宁说过,他们就是想拍出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英雄气”。
这片子选在四月末上映挺聪明,既避开了五一档的混战,又能赶在征兵季前引发讨论。从我打听到的消息看,不少学校已经准备组织学生观看了,毕竟现在年轻人对军人的理解太标签化,确实需要这样的电影来破破冰。有个中学老师说得在理:”比起说教,孩子们更需要看到有温度的军人形象。”
说实话,这些年讲退伍军人的影视作品不少,但像《荣耀》这样肯花半年时间蹲点采访的还真不多。导演组连老兵们晨练时怎么折毛巾、吃饭时怎么摆筷子这些细节都记下来了,这种较真劲儿在现在的影视圈挺少见。预告片里有个一闪而过的镜头:退伍兵聚会时,有人下意识把啤酒瓶摆成队列,这种骨子里的习惯,不是真正了解这个群体根本拍不出来。
现在最大的悬念是,这片子能不能破圈。毕竟讲退伍军人的题材容易陷入自说自话,但看目前的势头,普通观众的反响也不错。有个影评人说得好:”《荣耀》最聪明的地方是把军魂传承拍成了中国式的父子情,这种情感全世界都懂。”要是真能像主创期待的那样,成为连接军民的桥梁,那这片子的意义可就远超娱乐范畴了。
离上映还有段日子,但已经能感觉到退伍军人群体的期待值拉满了。我认识的老兵群里天天有人问什么时候开预售,说要带着全家去看。这种自发安利的热情,在近年来的电影宣传里还真不多见。或许就像电影里那句台词说的:”军装能脱下来,军魂早就长在骨头里了。”《荣耀》能不能成为现象级作品还不好说,但至少它让更多人看到了这群”最可爱的人”脱下军装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