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影计划”发布会与《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圆满举办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银幕遇见未来:一群电影人围炉夜话的真心时刻
那天在山东艺术学院,一群真正懂电影的人聚在一起,聊得特别热闹。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学术会议,而是像老朋友围炉夜话,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的那种。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导演一上来就拍着桌子说:”现在有些剧本写得,连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爷都骗不过去!”全场都笑了,但笑完心里又有点发酸。
江导说得特别实在,他举了个例子,说现在有些年轻编剧写农村戏,连麦子什么时候播种都不知道,就敢写农民企业家。”这不是胡闹吗?”他皱着眉头,”电影的根在故事,故事的根在生活。你得蹲下去,真正闻过泥土味,才能写出让人信服的角色。”这话让我想起去年某部被群嘲的都市剧,里面月薪五千的女主角住着两百平的大平层,确实连煎饼摊大爷都骗不过去。
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推了推眼镜,说起新技术时眼睛都在发光。”你们知道现在AI写剧本已经能模仿王家卫的风格了吗?”他现场给我们演示了一段,确实挺像那么回事,连”凤梨罐头”的梗都用上了。但陈教授话锋一转:”技术再厉害,也替代不了人心里那点温热的东西。”他提到最近大热的某部小成本电影,就是用手机拍的,但因为故事戳中了都市人的孤独感,照样赚足了眼泪。
西北大学的张阿利院长说起AI时特别有意思。他既不像某些老学究那样视如洪水猛兽,也不像科技狂热分子那样盲目追捧。”AI就像个特别用功的学生,能把所有经典电影的套路学得惟妙惟肖。”张院长笑着说,”但它永远回答不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里那段雨中戏能让人哭了一遍又一遍?”
山东艺术学院的宋法刚教授给我们看了一组数据,挺吓人的。现在年轻人进电影院的次数比三年前少了将近四成,”不是他们不爱电影了,是短视频把注意力切得太碎了”。他提到有个学生拍的十分钟短片,在短视频平台播了上亿次,”这要是放在二十年前,得是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有的待遇”。这话让在场不少人都陷入沉思,有个戴棒球帽的男生一直在疯狂记笔记。
蔡尚君导演说话慢悠悠的,但每句都扎心。”我见过太多年轻导演,技术玩得溜,镜头摆得酷,就是不会拍人。”他举着自己威尼斯拿奖的经历说,当时评委会主席看完电影后只说了一句话:”这片子里的人,活得真实。”蔡导说现在有些年轻导演太执着于形式创新,反而忘了电影最根本是要让人看见自己。
余雅琴作为资深媒体人,聊起行业现状时特别犀利。”现在电影圈有个怪现象,要么是超级大片,要么是极低成本,中间那部分电影都快绝种了。”她说这就好比餐饮业,要么是米其林三星,要么是路边摊,家常菜馆子越来越难生存。这话引起不少共鸣,后排有个女生小声嘀咕:”可不嘛,去年想拍个中等成本爱情片,找投资找得头发都白了。”
聊到兴起时,青影计划发起人郭龙丰说了个特别动人的比喻。他说培养年轻电影人就像种树,不能光浇水施肥,还得让他们经历风雨。”我们这代人是在片场摸爬滚打出来的,现在条件好了,反而怕年轻人少了那股子莽劲。”他提到计划里有个女生,为了拍好外卖员的故事,真的去送了三个月外卖,”这种笨功夫,才是这个行业最珍贵的”。
那天散会后,我看到几个年轻人围着江平导演请教剧本问题。有个扎马尾的姑娘说她想写个关于小城书店的故事,但总觉得差口气。江导问她:”你去书店蹲过点吗?知道现在什么人还去买纸质书吗?”姑娘摇头,江导就笑了:”那还等什么?明天就去,跟书店老板聊聊天,观察观察顾客。艺术源于生活,这话老套,但管用。”
回酒店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些电影人说的话。技术会变,平台会变,观众口味会变,但有些东西永远不变——好故事永远能让人心头一颤,真实的人物永远能引发共鸣。就像陈旭光教授说的:”与其焦虑未来,不如想想怎么把当下的故事讲好。远方不在别处,就在你认真生活的每个瞬间。”
这大概就是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它既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当下的生活;也是一扇窗户,让我们望向未知的远方。而把这些电影人聚在一起的青影计划,就像是在镜子和窗户之间搭了座桥,让更多年轻人能找到自己的电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