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7》好评如潮,帕丁森与奉俊昊备受赞誉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克隆人的星际生存游戏:《编号17》如何用黑色幽默解构殖民寓言
当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Mickey7从死亡边缘爬回基地,发现自己的克隆体Mickey8已经取代了他的工作、床位甚至牙刷时,这个穿着臃肿太空服的倒霉蛋脸上闪过一系列精彩表情——困惑、愤怒、荒谬感最终化为一种宿命般的苦笑。奉俊昊在《编号17》(原改编自小说《米奇7》)中构建的这个科幻场景,既像职场黑色喜剧的开场,又暗含着关于身份认同的哲学拷问。
影片设定在遥远的冰冻星球尼福尔海姆,殖民公司利用克隆人作为”消耗品”执行高危任务。每次死亡后,新克隆体会带着大部分记忆重生——直到Mickey7意外生还,撞见自己的”继任者”。这个设定让帕丁森有机会一人分饰两角,据《独立报》观察,他”完全放开演绎怪人,输出台词的方式出人意料又令人愉快”。某个场景中,两个Mickey为谁才是正版吵得面红耳赤,突然同时停下来计算各自死亡次数,这种荒诞感让柏林电影节的观众笑中带泪。
奉俊昊将《雪国列车》式的阶级寓言装进了《火星救援》的科幻外壳里。《完全电影》称这是”奉俊昊最好的英语电影”,而《帝国》杂志认为它”比我们乐意的更接近真实”。殖民公司CEO由马克·鲁法洛饰演,他的每句话都像在念企业价值观手册,却要求员工”愉快地赴死”;托妮·科莱特扮演的医生边给克隆人注射边聊天气,仿佛在给打印机换墨盒。这些细节让AwardsWatch捕捉到影片核心:”打破暴力和剥削的邪恶循环”。
视觉上,奉俊昊继续与摄影师洪坰杓合作,把冰原拍出黏腻的有机感。某个惊艳的长镜头跟随Mickey7穿过基地走廊,玻璃倒影中时而闪过Mickey8的身影,真假难辨。《Timeout》用”宏大、奇怪、壮观”形容这种风格,而《卫报》则惊讶于其”出人意料地温和”——当两个Mickey在储藏室发现前任克隆体们的尸体时,镜头没有停留在血腥场面,转而聚焦他们数尸体时越来越惊恐的瞳孔。
娜奥米·阿基饰演的飞行员与史蒂文·元的工程师构成了有趣的配角群。前者与Mickey7调情时总突然问”你是第几代”,后者坚持给每个克隆体编号,尽管他们共享同一段初恋记忆。《The Mary Sue》称赞这种设定”全程紧张吸引人”,而《综艺》认为虽然”失之潦草”,但古怪气质加分。特别当Mickey们发现公司真正阴谋时,帕丁森用不同语调重复同一句台词:”我们连人都算不上?”——第一次愤怒,第二次困惑,第三次带着诡异的平静。
影片最辛辣的讽刺在于克隆人间的竞争。Mickey8偷偷练习前任的签名,Mickey7则故意在任务日志里留黄段子给继任者。《Screen International》注意到”帕丁森演米奇们演得很快乐”,这种快乐透着心酸。当两个克隆体被迫合作修理氧气系统时,他们的争吵突然变成关于”谁死得更惨”的攀比,荒诞感直逼《黑色追缉令》的经典对白。
不过《BBC》认为喜剧节奏有问题,”台词和场景力求效果但没能达到”。某个设计精巧的闪回片段,展示着历代Mickey的死亡集锦:被冰锥刺穿、缺氧窒息、误食外星蘑菇…本该是悲剧的场景因夸张表演变成B级片笑料,这种调性摇摆确实可能让部分观众困惑。
当故事推进到第三幕,两个Mickey面对系统暴动的选择令人屏息。一个选择保护人类同事,另一个打算炸毁克隆工厂,他们的分歧不再是生存之争,而是关于”何以为人”的终极辩论。奉俊昊在此展现了《寄生虫》里锤炼的社会观察力,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甚至粉丝文化都被装进这个克隆寓言。《The Mary Sue》说的”与众不同、扣人心弦、美丽”或许正源于此——在科幻类型框架下,那些关于尊严的微小抗争反而最动人。
散场时,你会记住某个超现实画面:无数冷冻舱里的克隆体同时睁开眼睛,而帕丁森的声音在画外幽幽地说:”下次记得把咖啡杯放左边。”这种诡异的幽默感,或许就是奉俊昊给残酷宇宙开出的解药。正如《完全电影》所言,这不仅是”帕丁森最好的电影”,更证明了科幻片可以既娱乐又深刻——只要它愿意直视那些我们最不愿承认的生存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