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十年“故人”之约:时代回望与未来对话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贾樟柯在北京电影节聊了啥?《山河故人》十年后重映,还有新片在路上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首场大师班活动上,贾樟柯带着他的老搭档们——制片人市山尚三、摄影师余力为、声音指导马修·拉克劳和剪辑师张阳,围坐在一起聊起了电影。这场名为”山河回望,再见故人”的对谈,从《山河故人》十周年说起,却聊出了更多关于时间、记忆和电影本质的话题。
十年前,贾樟柯在《山河故人》里讲了个跨越1999年到2025年的故事。当时观众觉得2025年很遥远,现在眼看着就要到了。贾樟柯说,拍第三个发生在2025年的故事时,他特意让张译饰演的角色在澳洲海边看手机,屏幕上是山西老家的监控画面——”这种技术现在看起来很平常,但在当时是超前的想象”。聊到创作初衷,他难得提起私人记忆:”我父亲去世前几年,我给他装了监控摄像头。那时候我总在外面拍戏,想他的时候就打开手机看看。”这种私人情感最终化作了电影里跨越时空的凝视。
贾樟柯的电影总在记录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从《小武》里县城青年的茫然,到《三峡好人》中拆迁工人的漂泊,再到《山河故人》里煤矿老板的海外移民,他的镜头始终对准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余力为说,贾樟柯对时间和空间有种近乎偏执的敏感:”拍《站台》时,他非要等火车开过的那一分钟;《山河故人》里三个年代用三种画幅,4:3、16:9到2.35:1,不是为了炫技,是要让观众从视觉上就感受到时代在变。”
这种对”无效时间”的迷恋,在商业片里几乎绝迹。贾樟柯吐槽现在的电影太着急:”商业片讲究叙事效率,但真实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有效时间?等车、发呆、看云…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刻才是生命的底色。”他提到《江湖儿女》里廖凡在监狱放风的镜头,整整三分钟就看着天空——”这才是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技术团队聊起和贾樟柯的合作像在拆盲盒。市山尚三记得拍《世界》时,贾樟柯突然要用当时罕见的数码相机:”所有人都反对,但他说这种画质才像真实的监控录像。”结果那些粗糙的数码影像成了电影最震撼的部分。从《三峡好人》里突然升空的烂尾楼,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AI修复的老照片,贾樟柯总能把技术玩出哲学意味。马修·拉克劳说:”他让我明白声音不仅是环境音,更是记忆的载体。《山河故人》里反复出现的叶倩文老歌,比任何对白都更能唤起时代感。”
聊到AI时,贾樟柯出乎意料地开放:”我好奇AI能不能生成贾樟柯式的长镜头?”但他马上警惕起来:”当AI能完美模仿现实时,我们反而需要更警惕什么是真正的真实。”这种矛盾感一直贯穿他的创作——用最先进的技术捕捉最原始的生存状态。
现场有人问新片计划,贾樟柯透露手头有两三个剧本:”都是关于当下的故事,比《山河故人》更现在进行时。”最让人意外的是,他打算在今年第一场雪时重映《山河故人》:”十年过去,电影里虚构的2025年要来了,我想看看观众和当年的自己对话。”
整场对谈像一场延时摄影——从胶片时代的《小武》聊到AI时代的可能性,这群合作二十多年的老友用电影对抗着时间的流逝。就像张阳说的:”剪《山河故人》时我们争论不休,现在再看每个镜头都是岁月。”或许这就是贾樟柯电影的秘密:当别人在追赶时代时,他固执地让时代在胶片上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