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艺术闪耀北京电影节,《北京雨燕》展翅开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陆蓉之带着AI做的”北京雨燕”飞进了电影节
那天晚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玩意儿——一群会飞的”雨燕”在舞台上空盘旋。这不是真的鸟,而是著名策展人陆蓉之带着团队用AI捣鼓出来的大型飞行装置。老太太那天穿得特别喜庆,粉色中式套装上绣着花鸟云纹,手里还托着个缩小版的”雨燕”模型走红毯,活像捧着个会发光的宝贝。
这些机械雨燕飞起来可神了,跟真人舞蹈演员配合得天衣无缝。你看着看着就分不清哪只是机器,哪个是演员在模仿鸟的动作。现场灯光打得特别妙,雨燕翅膀划过的地方会拖出流光,配上背景里老北京胡同的投影,整个儿把观众带进了虚实交错的世界。有个瞬间特别震撼,所有雨燕突然组成个”京”字,然后又哗啦散开,底下观众席”哇”的一片惊呼。
陆蓉之后来聊起这个作品特别来劲。她说这些雨燕的飞行轨迹都是AI算出来的,但不是冷冰冰的算法。团队先给AI喂了上千个小时的真实雨燕飞行视频,又让程序员和舞蹈编导天天吵架——不对,是”深入交流”,最后搞出来的动作既有鸟类的自然流畅,又带着点人类舞蹈的韵律美。老太太管这叫”算法与美学的二重奏”,还说AI在她这儿就是个新式画笔,跟当年画家们第一次见到照相机差不多。
北京人看到这个估计特有感触。雨燕在这座城市待了快700年,正阳门城楼檐底下全是它们的窝。这些年城里高楼越盖越多,雨燕数量反而涨了,成了环保搞得好的活广告。电影节选它当主题挺聪明,既带着老北京的烟火气,又透着股科技范儿——毕竟这些鸟每年要飞将近三万公里去非洲过冬,自带GPS似的,跟现在搞的AI艺术莫名很搭调。
台下坐着的几个年轻导演看得眼睛发亮。有个戴鸭舌帽的跟同伴嘀咕:”早知道AI能这么玩,我那部戏里的凤凰特效何必烧掉两百万…”旁边穿旗袍的策展人接茬:”现在的问题是技术太新,好些人还停留在用AI画二次元美女的阶段。”这话倒是不假,现在网上那些所谓AI艺术作品,十个里有八个是塑料感十足的网红脸,像《北京雨燕》这样能把传统文化符号玩出花样的确实少见。
开幕式结束后的酒会上,陆蓉之的粉色套装在人群里特别扎眼。她举着香槟跟人比划:”你们知道最难的是什么?是让AI理解轻盈感!”原来最初算法生成的飞行路线太规整,像军训走正步。后来团队找了个跳芭蕾的姑娘来教AI,把动作捕捉数据喂进去,才让那些铁家伙飞出了”燕过柳梢头”的灵巧劲儿。有个科技公司的CEO听得直点头:”这就对了,AI得吃百家饭才能长见识。”
听说这个飞行装置之后要去798展览,策展团队正琢磨着让观众用手机APP投喂虚拟昆虫,看雨燕们争食的场面。这主意挺妙,把单向表演变成了互动游戏。想想也挺逗,七百年前雨燕在皇城根下捉虫子,七百年后大伙儿举着手机给机器鸟喂数据虫,科技再变,有些乐趣倒是一直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