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在此》:第97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引进确认!

《我仍在此》:第97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引进确认!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破碎与重塑之间:《我仍在此》如何用镜头切开巴西的伤口
“妈妈,他们带走了爸爸。”小女孩蜷缩在墙角,手指紧紧攥着褪色的裙角。这个画面在《我仍在此》中只出现了不到十秒,却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割开了观众的心。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用他标志性的克制手法,将巴西军政府时期的政治暴力转化成了一个家庭内部的血泪史诗。这不是那种用口号和枪声堆砌的政治,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体制暴力下重新学会呼吸的故事。
《我仍在此》:第97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引进确认! -1
费尔南达·托里斯饰演的克拉拉原本过着典型的中产生活——大学教授丈夫,两个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周末的家庭聚餐。直到那个普通的周二下午,秘密警察闯进她的家门,以”颠覆分子”的罪名带走了丈夫。电影没有直接展现审讯室的惨状,而是通过克拉拉逐渐空洞的眼神、厨房里堆积的脏盘子、孩子校服上久久未洗的污渍,让观众感受到一个家庭如何在无声中崩塌。特别刺痛的是她不得不向小儿子解释”爸爸去远方工作”时,背景音里隐约传来的邻居家的收音机,正播放着军政府胜利的新闻。
“你以为沉默就能保护他们吗?”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饰演的婆婆这句质问,像子弹般击穿了克拉拉所有的自欺欺人。这位老妇人角色堪称全片最复杂的设置,她既是军政府支持者,又是失踪儿子的母亲。在菜市场与秘密警察妻子寒暄的戏份里,蒙特内格罗用颤抖的嘴角和过于用力的微笑,演绎出人在体制暴力下的分裂。当她在深夜偷偷抚摸儿子照片时,观众才惊觉这个”反派”的伤口同样鲜血淋漓。
赛尔顿·梅罗饰演的地下记者马科斯,为电影注入了危险的温度。在他递给克拉拉的非法刊物里,塞勒斯插入了真实的1970年代巴西地下报纸影像,那些模糊的铅字与克拉拉颤抖的手指形成残酷对比。最震撼的是克拉拉第一次参加秘密读书会的情节,镜头在书本特写与她流汗的鼻尖之间切换,当有人突然敲门,整个画面骤然暗下——这种视听语言让观众亲身体验了独裁统治下的恐惧本能。
电影对原著回忆录最成功的改编,在于将政治叙事彻底家庭化。原著作者马塞洛·鲁本斯·派瓦亲身经历的”被失踪”事件,在片中转化为厨房水槽里慢慢腐烂的水果特写,转化为克拉拉在丈夫书房发现陌生女人来信时的停顿,转化为女儿突然学会反锁房门的。这些日常生活的塌陷比任何刑讯场景都更能揭示极权主义的本质——它不仅杀人,更擅长杀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当克拉拉最终站在军事法庭上,镜头从她背后拍摄,观众只能看见法官们模糊的轮廓和她绷直的肩膀。这个故意失焦的处理暗示着:在系统性暴力面前,个体永远看不清压迫的全貌。但紧接着的下个镜头,是她回家后第一次主动打开丈夫的书柜,这个微小动作蕴含的力量,比任何英雄主义宣言都更动人。塞勒斯似乎在说,极权主义最恐惧的或许不是反抗,而是普通人拒绝被摧毁的日常韧性。
结尾处,克拉拉带着孩子们在海边散步,长镜头里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融入1970年里约热内卢的天际线。这个看似平淡的收尾实际暗藏锋芒——当无数个”克拉拉”选择继续生活,历史的车轮就注定要碾碎某些谎言。奥斯卡评委会将最佳国际影片颁给《我仍在此》,或许正是看中了它用家庭悲剧解剖政治暴力的独特勇气。在全世界威权主义抬头的今天,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每个破碎的,都是由无数个被迫重塑的普通人缝合起来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七秒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y.yingshibaike.com/2327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