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黄昏恋“出圈”,3.1亿人需求如何被关注?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我的后半生》热播背后:老年题材剧的”破圈”困境与现实温度
“老沈啊,你说你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相亲?”张国立饰演的退休教授沈卓然在《我的后半生》开篇就被老友这样调侃。这部改编自王蒙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的都市情感剧,最近可是把观众分成了两拨——有人追得停不下来,有人看得直摇头。
## 退休教授的”相亲历险记”
沈卓然这个角色挺有意思。大学教授退休后突然没了生活重心,老伴儿走得早,儿女又不在身边,整天对着空荡荡的房子发呆。有一天他突然想通了:”我凭什么就不能追求幸福?”于是开始了一场让儿女大跌眼镜的相亲之旅。梅婷演的文艺女青年、蒋欣演的职场女强人,各色女性角色轮番登场,把老沈的生活搅得鸡飞狗跳。
这部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集里那个相亲饭局。老沈特意穿了件新衬衫,结果对方带着女儿女婿一起来了,饭桌上小辈们像审犯人似的盘问退休金、房产证放在哪,把相亲活生生变成了财产公证现场。老沈气得当场离席,在出租车上给老同学打电话:”现在的人怎么都这样?我相的是老伴儿,又不是找会计!”
## 收视火爆背后的两极化争议
数据不会说谎——连续多日收视登顶,全网播放量破4亿,这热度确实惊人。但翻开豆瓣,5.4的评分又显得格外扎眼。喜欢的观众说”终于有剧敢拍老年人搞对象了”,不喜欢的观众吐槽”这哪是老年人,分明是穿着老人衣服的偶像剧”。
我注意到有个细节争议特别大:老沈在公园相亲角被几个大妈围住那段。支持者认为真实反映了老年婚恋市场的残酷——大妈们像挑白菜似的问年龄问病史;反对者则觉得太夸张,”把老年人拍得像菜市场讨价还价”。其实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角我去过,还真有举着简历帮子女找对象的老人,只是剧里确实做了戏剧化处理。
## 银幕上的白发浪潮
说起来,老年题材影视剧这些年也在悄悄变脸。早年的《空巢》《老有所依》光看名字就沉重,不是生病就是缺钱;现在的《老闺蜜》里五个老太太组团旅游,《三叉戟》三个老警察宝刀未老,至少让观众看到老年人不止会跳广场舞。
记得电影《桃姐》里有个镜头:刘德华饰演的少爷给叶德娴演的保姆找养老院,桃姐摸着崭新的床单说”这么好的地方,得活久点才划算”。没有刻意煽情,就是老人最朴实的想法,反而看得人鼻子发酸。这种真实感,可能是现在很多老年题材剧欠缺的。
## 短视频平台上的”银发经济”
有意思的是,就在长视频还在摸索老年题材时,微短剧已经在中老年市场杀疯了。像《闪婚老伴是豪门》这种剧,年轻人可能听都没听过,但在大妈们的微信群里转得飞起。我阿姨就沉迷一部叫《重生之我是董事长》的短剧,每天定时追更,还充了98块的年费会员。
平台也嗅到商机,爱奇艺搞了”银发剧场”,优酷上线”老龄频道”。不过有些剧为了博眼球确实过分,比如把老年人拍成”为老不尊”的反派,或者制造”黄昏恋骗局”这种猎奇情节。有次我看到个短剧,老太太为和网红主播争老头,居然在直播间刷火箭,这哪是反映现实,分明是制造代际矛盾。
## 创作困境:在刻板与真实之间
跟做编剧的朋友聊过,他说老年题材最难把握的就是”度”。太写实容易沉闷,太戏剧又失真。有次他们去养老院采风,发现老人们最常聊的其实是”今天食堂的菜咸了””隔壁床的呼噜声太响”这种琐事,但拍出来根本没人看。
《我的后半生》里有个细节处理得挺好:老沈相亲失败后,不是像年轻人那样喝酒发泄,而是默默把相亲对象的照片夹进相册,跟已故老伴的照片放在一起。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可能才是老年人特有的方式。可惜这样的细腻刻画在剧中不算多。
## 银发时代的影像表达
说到底,老年题材剧不该只是给年轻人”猎奇”用的。我采访过一位72岁的观众王阿姨,她说:”我们看剧不光图乐呵,也想看看别人怎么面对衰老。”这话挺触动我的。就像剧中老沈说的:”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已经被当作死人。”
现在全国60岁以上人口有3.1亿,相当于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这个庞大群体在荧幕上不能总是配角、丑角或者悲情角色。《我的后半生》虽然不完美,但至少让退休教授当了一回男主角,让他理直气壮地追求爱情——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义。
最后想起剧中一个温暖片段:老沈和最终走到一起的伴侣坐在长椅上看夕阳,老太太突然说:”咱们这把年纪谈恋爱,就像秋天的蚊子,咬一口少一口了。”老沈笑着接话:”那更要挑最甜的地方下嘴。”或许,老年题材影视剧的真谛,就是展现这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