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色中国》首映 4月11日启程东方美学之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陈晓卿的镜头遇上千年东方色
你见过会”说话”的颜色吗?在贵州丹寨的蜡染作坊里,靛蓝染缸咕嘟咕嘟冒着泡,白族老奶奶正在用铜刀蘸取蜂蜡,在土布上勾勒出蝴蝶纹样。这些画面都被收进了腾讯视频4月11日开播的《寻色中国》里,陈晓卿团队这次不拍美食,改追着颜色跑了整整一年。
记得首映礼上,郭浩老师说起在山西永乐宫采风的经历。壁画修复师用矿物颜料一点点填补剥落的朱砂时,突然发现元代画工在底层还藏着层青金石调的蓝,”就像穿越时空的密码”。这片蓝色后来成了纪录片里”帝王色谱”单元的重头戏,镜头推近时能看到颜料里闪烁的晶粒,据说当年只有皇家寺院才用得起这种阿富汗进口的颜料。
摄制组在台湾阿里山拍到个有意思的细节。邹族猎人用茜草根染制猎装时,会对着染缸唱祖传歌谣,歌词里藏着调色的秘诀:”朝露未干时采的叶子,染出的绿才像山神眼睛”。这种被称为”祖灵绿”的颜色,现在成了当地小学手工课的必修内容。朱乐贤在论坛上说,类似这样的色彩故事,团队足足攒了三百多个,最后只能挑最精彩的剪进正片。
福建泉州的蟳埔村让我印象深刻。满头鲜花的渔家女把海蛎壳磨成粉,调进桐油里刷渔船,白中透青的”蟳埔白”既能防腐又讨海神喜欢。拍这段时正赶上妈祖诞辰,镜头扫过码头,上百艘刷着同种白色的渔船齐齐出港,那场面比任何特效都震撼。李路珂教授说这种白色其实暗含光学智慧——在强烈日照下反而最显眼。
最意外的发现是在敦煌。修复师们复刻唐代壁画时,发现画工们会把青金石和黄金一起研磨,得到种带着金闪的”敦煌蓝”。这种奢侈的调色方法在《韩熙载夜宴图》里也出现过,但现代人一直以为是夸张手法。华戈老师翻出故宫藏品对比时,弹幕都在刷”古人太会玩了”。
澳门土生葡人社区藏着段色彩混血史。葡萄牙人带来的胭脂虫红,遇上岭南的桑蚕丝,染出的”澳门粉”既不像西洋红那么艳,也不似传统胭脂那么沉。拍这段时,八十岁的制绸阿姨当场演示了”看天色染布”的绝活——阴天多加明矾,晴天少放媒染剂,这种经验现在年轻人都不太知道了。
记得首集有个神来之笔。拍龙泉青瓷开窑时,刚好赶上窑变,原本该出梅子青的匣钵里跳出件海棠红的器物。老师傅说这是”窑神赐色”,镜头记录下了这抹意外之红在晨光中渐渐冷却的全过程。后来王莉在访谈里提到,茅台酒瓶的霁蓝色其实也来自类似的偶然,当年试了上百种配方才定下现在这个”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色调。
在苗寨拍蜡染那集,导演组差点闯祸。为了拍出靛蓝发酵的最佳状态,他们硬是等足了七天,结果寨老说再不开拍就要错过祭鼓节了。最后呈现的画面里,染缸表面浮着的蓝沫像活物般蠕动,配上画外音里染娘哼的”起缸歌”,弹幕都说”隔着屏幕闻到了蓝草香”。
郭安导演聊到个细节:拍台北故宫文物修复时,发现乾隆御用的”松花绿”颜料配方里居然有菠菜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调色方式,在第六集”另类色谱”里有集中展现,比如用牡蛎壳灰调出的”海天白”,还有掺了普洱茶汤的”烟雨灰”。
现在每周五追更成了我的固定节目。上周播的徽州墨韵特辑里,九十岁的制墨老师傅演示”灯盏取烟”,老房子天窗漏下的光柱里,烟尘像黑雪般缓缓飘落,最后在鹿角胶里凝成”乌金”——弹幕里飘过句神总结:”这哪是调色,分明是在捕捉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