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热映:青春群像展现历史脉络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那帮留洋的年轻人刚踏上日本土地时,裤脚还沾着天津港的泥点子。梁乡总爱把辫子盘在礼帽里,有次在东京街头被风吹掉了帽子,引得路人侧目——这个细节后来被剪进了正片,导演说这比任何台词都能说明问题。
文华殿大学士家的二小姐谢菽红在横滨码头数过,他们这批官派留学生里,穿西式立领的占三成,长衫外面套马褂的占七成。可等到第二年春天,这群人在早稻田大学的辩论会上已经泾渭分明:杨凯之带着激进派把《民报》藏在课本底下传阅,李人骏却总捧着张之洞的《劝学篇》和人争得面红耳赤。有场戏拍得特别有意思,吴天白在宿舍煮火锅,铜锅里清汤红汤各半,镜头慢慢摇过去,刚好照见墙上贴的”驱除鞑虏”标语被蒸汽熏得卷了边。
剧组找来的历史顾问挺较真,连1906年留日学生早餐吃不吃味噌汤都要考证。后来在”归国篇”里,梁乡站在武昌新军的操场上啃烧饼,碎屑掉在崭新的德式军装上——这件衣服是服装组按当年湖北新军第八镇的老照片复原的,扣子都是专门去景德镇烧的仿珐琅质。
谢菽红剪短发那场戏拍了七遍。道具组准备的剪刀太现代,最后是从潘家园淘来把光绪年间的裁衣剪。她对着镜子咔嚓下去的时候,窗外正好在放慈禧太后驾崩的号外,纸钱似的白报纸飘了满街。这场戏没配乐,就留了个老座钟的滴答声,听得人心里发毛。
最绝的是拍立宪派和革命党辩论那场。杨凯之摔茶碗的镜头,茶汤溅到地图上,刚好把东三省染红了——这可不是特效,摄影师试了二十多次才抓到这个巧合。美术组说他们准备了六套一模一样的茶具,现在想想都肉疼。
李人骏被炸死在广州那场戏,炸点埋的位置特别讲究。爆破指导研究过黄花岗起义的伤亡报告,说当时革命党用的土炸弹破片分布就是这样的。演员倒地时手里还攥着半块怀表,表盖里嵌着他妹妹的照片——这表后来在博物馆展出过,好些观众以为是真文物。
最后两集剪得特别克制。武昌起义成功了,但镜头没拍欢呼的人群,就对着督府衙门满地散落的公文,有个特写是墨汁在”钦此”两个字上晕开了。梁乡站在汉阳铁厂的废墟上点烟,火柴划了三次才着——这细节是演员自己加的,他说想起留学时杨凯之教他抽烟,也是这个动作。
服装组小姑娘跟我唠嗑,说最费工夫的是做朝服。光梁乡那件亲王补服就绣了三个月,结果全剧只出现了一次,在退位诏书那段戏里。导演特意让镜头扫过衣服下摆的龙纹,那金线已经有点脱丝了,跟摇摇欲坠的王朝似的。
有个长镜头我记到现在:谢菽红在1912年元旦那天走过南京街头,背景里有人放鞭炮,有人哭光绪,卖报童在喊”孙文就职”。她蹲下来帮个老太太捡散落的佛珠,镜头跟着珠子滚出去,最后停在一滩积水里,映出总统府的新国旗。这组镜头拍了整整一天,因为要等阴天——晴天太喜庆,雨天又太悲情,就要那种将晴未晴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