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大结局 王家卫为何招募了大批上海演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繁花》是一部备受瞩目的电视剧作品,它不仅因为王家卫的导演之名,还有109位上海演员阵容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原著的加持而备受关注。这部剧凭借其细腻的剧情和霓虹灯般的画面,以及地域和时代的底色,成为国产电视剧中的“孤品”。
王家卫与上海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他出生在上海,长大在香港,一直期待着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在之前的电影作品《花样年华》和《2046》中,他已经以影像的方式表达了对精神故乡的想象和回望。原著作者金宇澄在小说的开头即向王家卫的电影《阿飞正传》致敬,这也使得《繁花》几乎注定要由王家卫来改编。
《繁花》的原著以上海方言写成,采用说书先生式的话本形式,时空交错叠替,人物错综复杂,对话密集,叙事散碎。与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相似,小说采用复线结构将碎片化的故事凌厉地整合在一起。由于方言的使用,阅读上存在较高的门槛,因此这本当代文学小说竟然有了批注本,用于帮助读者理解方言词汇和特殊表达。剧集热播后,批注本也成为了畅销书,广受读者欢迎。
在选角方面,王家卫尤为关注演员是否能够流利地说上海话。几乎所有出演的演员都是上海本地人,甚至包括网红和足球教练。为了还原90年代的上海,剧组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筹备工作,进行了一对一的外景复刻,收集了大量的旧物件,力求追求细节的极致。
方言在目前的影视创作中有三种形式的运用:纯方言作品、普通话与方言混合作品以及普通话和方言双版本作品。《繁花》属于第三种形式,央视和东方卫视分别播出沪语版和普通话版。对于上海观众来说,沪语版更具共情和亲切感,而对于其他地域的观众来说,方言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体验故事的氛围。沪语版的语音和声调本身也具有语言审美的价值。
《繁花》是一部以方言为特色的电视剧作品,它凭借精细的剧情和绚丽的画面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通过沪语版和普通话版的播出,不同地区的观众都能够享受到这部剧带来的情感共鸣和观赏体验。《繁花》的成功也为未来的影视作品探索方言的运用提供了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