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人》3.15电影频道 重温海峡两岸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邓丽君唱起《原乡人》,银幕上那个倔强的台湾作家又活了
“我张开一双翅膀,背驮着一个希望,飞过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向往的地方…”邓丽君温柔婉转的歌声里,藏着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钟理和颠沛流离的一生。1980年,导演李行把这位”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的故事搬上银幕,由秦汉和林凤娇演绎的《原乡人》,至今仍是台湾电影史上最动人的知识分子肖像之一。
电影开场就是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在北平寒冷的冬日里,钟理和(秦汉饰)裹着破旧棉袍,蹲在煤炉旁用冻僵的手指写作。这个细节来自真实历史——1945年他确实在北平出版了首部小说集《夹竹桃》,笔名”江流”取自”钟理和”的客家话谐音。银幕上的煤炉冒着青烟,与后来台湾美浓乡下蚊帐里写作的场景形成奇妙呼应,这个作家似乎永远在逼仄环境里坚持创作。
最揪心的段落莫过于钟理和与钟平妹(林凤娇饰)的私奔戏。当时台湾同姓不得通婚的封建观念根深蒂固,这对恋人只能连夜逃往大陆。电影里有个细节:他们在驶往大连的船上,平妹偷偷把嫁妆里的金戒指塞给理和当盘缠,而他转身就买了支钢笔。这支钢笔后来出现在多个关键场景——在沈阳当出租车司机时别在口袋,在北平贫民窟写作时咬在嘴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具象符号。
李行导演特别擅长用生活细节说故事。有场戏是日本占领时期,会说日语的理和宁愿失业也不替日本人做事,全家只能吃地瓜粥度日。平妹把最后一块腌萝卜夹给他,他却推给咳嗽的孩子。这个场景与后来他在《笠山农场》里写的”穷人连生病都是奢侈”形成互文,观众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他的小说总带着泥土与血汗的气息。
电影后半段,抗战胜利后回到台湾的钟理和已经染上肺病。有个镜头令人心碎:美浓的雨季,他趴在榻榻米上修改《雨》的手稿,咳出的血滴在稿纸上,竟像极了盛开的梅花。这让人想起现实中他的遗言:”吾死后,务将所存遗稿付之一炬…”但家人违背了他的意愿,那些沾着血迹的稿纸后来成为台湾文学的瑰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秦汉说台语的场景都经过方言老师特训。有场戏是他用客家话对孩子们说:”咱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说完自己先红了眼眶。这个细节暗合了李行导演的创作初衷——在两岸隔绝的年代,用电影提醒人们”家在大陆,终需归去”。
3月15日下午,电影频道重播这部经典时,不妨注意林凤娇演绎的平妹采茶戏。她背着孩子在茶园里穿梭,手指被茶叶染得发绿,却始终带着温柔笑意。这个客家妇女的形象,后来成为台湾乡土文学中”大地之母”的经典原型。当邓丽君的《原乡人》旋律响起,银幕上掠过台湾的山野与北平的胡同,你会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钟理和的小说”每个字都在找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