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IP闪耀第十五届北影节:动漫影视单元开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动画人聚在北京,他们聊的不只是二次元
四月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但海淀区的某个会场里却热闹非凡。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动漫影视单元主题活动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场看似普通的行业聚会,背后藏着多少值得玩味的细节。
活动开幕那天,北京市委常委于英杰和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李忠志这些平时在新闻里才能见到的人物,都出现在了现场。他们不是来走过场的——当《疯狂电脑城》的片段在大屏幕上播放时,我注意到于英杰书记一直在用手机拍摄,那种专注程度不亚于我们这些业内人士。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上,这部由吉林动画学院师生打造的原创作品首映时的场景:放映结束后,几个法国观众围着我们的制作团队追问”电脑病毒拟人化”的创意灵感。
说到《疯狂电脑城》,就不得不提它那个脑洞大开的线下展示。你能想象吗?那些在银幕上活蹦乱跳的虚拟角色,突然以实体玩偶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后来知道是吉林动画学院的大三学生——操控着一个两米高的电脑病毒造型充气人偶,在会场里来回走动,把参展的小朋友逗得咯咯直笑。这种”打破次元壁”的玩法,可比单纯放预告片有意思多了。
圆桌对话环节最有意思。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讨论”北京动漫三十条”时,突然话锋一转:”我们总说国漫要崛起,但首先得搞清楚,是要从谁手里崛起?”现场顿时安静了几秒。后来吉林动画学院的老师接过话茬,提到他们正在做的《山海经鸟之战》,说要把上古神话做成”连00后都愿意转发的表情包”,这话引得全场大笑。你看,老一辈学者和年轻教师的思想碰撞,往往比那些冠冕堂皇的行业报告更耐人寻味。
文创嘉年华区域永远是最热闹的。我注意到有个展台前排着长队,凑近一看,原来是观众在体验用动作捕捉技术给动画角色配音。有个穿汉服的小姑娘对着麦克风念完台词后,屏幕上穿着机甲的角色立刻用她的声音说起了台词,连语气起伏都一模一样。这种技术说不上多新鲜,但当普通人真的能亲手尝试时,那种参与感是完全不同的。旁边吉林动画学院的志愿者告诉我,他们学校的工作室早就把这套设备玩出了新花样,甚至能实时生成不同年龄段的声线。
午餐时间,我偶然听到两个参会者的对话。一个说:”现在做动画就像在解多元方程,技术、艺术、商业缺一不可。”另一个笑着回应:”所以我们校长才总说,要让学生既会画画又懂代码,还得学点市场营销。”这话倒是提醒了我,吉林动画学院能连续推出《疯狂电脑城》这样的作品,和他们推行的”六链融合”教学模式恐怕密不可分。就像他们那个拿了哥伦布国际电影与动画节提名的作品,不就是计算机系和动画系学生组队完成的吗?
活动临近结束时,我看到几个大学生围着”全国高校动漫创新联合体”的展板拍照。其中一个男生兴奋地说:”咱们学校也上榜了!”那种自豪感装是装不出来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联合体意味着以后不同院校的动画专业可以共享 mocap 工作室、渲染农场这些动辄上百万的设备资源。对于还在用普通电脑做毕设的学生来说,这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离场时,我注意到签到处旁边立着块电子屏,上面实时更新着活动话题的微博热度——已经突破800万阅读量了。这让我想起开幕式上某位领导说的:”动漫早就不是小孩子看的东西了。”确实,当《疯狂电脑城》里的电脑病毒用 rap 唱出代码漏洞时,当《山海经》里的精卫鸟变成赛博朋克造型时,这些作品讨论的早已超出”动画片”的范畴。它们正在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着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走出会场,夕阳把北京的天空染成了动画里常见的橘粉色。突然觉得,中国动漫人追求的那个”未来”,或许就像这暮色中的云彩——远看是个整体,近看才发现由无数细小的水珠组成。而今天的活动,正是这些”水珠”的一次盛大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