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产业报告频出,多方助力产业飞跃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中国科幻产业这一年:千亿蛋糕怎么分?
第九届中国科幻大会刚在北京首钢园落下帷幕,现场发布的几份报告直接把行业家底抖了个干净。最扎眼的数据当属2024年科幻产业总营收——1089.6亿元,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站稳千亿门槛。要知道十年前《三体》刚拿雨果奖那会儿,整个行业还在为”中国科幻春天是否到来”争论不休,现在看这数字,春天不仅来了,还直接跳过了夏天进入丰收季。
**阅读市场像个慢性子**,全年35.1亿元营收看着不算起眼,但人家胜在稳定,连续8年保持增长。去年书店里新上架的科幻图书有758本,摞起来估计能堆满半个篮球场。有意思的是,现在网络小说改编科幻IP的速度快得惊人,上午刚完结的星际穿越文,下午可能就有广播剧团队找上门谈合作。这种”现摘现炒”的模式,让《深空之下》《泰坦无人声》这些原本小众的作品,通过有声书形式圈了不少新粉。
**游戏板块绝对是头号功臣**,718.1亿元的收入撑起整个产业七成江山,10.2%的增速里藏着不少新玩法。除了《幻塔》《银河境界线》这些传统大作,微信小游戏里冒出来的科幻题材轻量级作品成了新增长点。比如那款《星际矿工》,操作简单到只用两根手指就能玩,结果愣是靠广告分成月入千万。开发商们现在学乖了,知道不是所有玩家都愿意花三小时琢磨反物质引擎原理,五分钟能爽一把的太空射击小游戏反而更吃香。
说到**衍生品**,25.3亿元的市场比不过隔壁漫威DC,但11%的增速里藏着本土品牌的巧思。去年最出圈的要数《流浪地球3》联名保温杯,电影里行星发动机同款红色纹路印在杯身上,冬天在地铁里掏出来喝水,周围肯定有人偷瞄。这种”能带出门的社交货币”比手办销路广多了,据说厂家连夜赶工还是没扛住预售爆单。
不过**影视领域有点冰火两重天**。《熊出没·逆转时空》拿下19.8亿元票房成为年度科幻片冠军,但这个打着”科幻”标签的合家欢电影,硬核粉丝未必买账。反倒是《火星异变》《深海逃生》这些中小成本片子,靠着短视频平台”三分钟看电影”的二次传播,意外收割了波流量。动画剧集倒是争气,70多部作品在视频网站刷出4.2亿次播放,《灵笼》最终章上线那天,弹幕厚得把主角头发都遮没了。
现在逛游乐场会发现,**科幻主题区总是排队最长的**。报告里说虽然整体文旅数据下滑,但像”三体黑暗森林”沉浸展这样的项目,去年门票收入反而涨了三成。北京某个商场里的太空舱体验馆,周末场次得提前两周预约,家长带着孩子穿宇航服拍抖音,背景板写着”距地球370光年”,实际上连商场WiFi都没断过。这种”轻科幻”体验正好踩中当下消费降级的点——花不起钱去太空旅行,花两百块过把瘾总行吧?
出海这块儿,《三体》图像小说在法兰克福书展被老外围观不算新鲜事了。新鲜的是拉美某视频网站数据显示,中国科幻内容搜索量两年涨了八倍,非洲某国甚至冒出个”流浪地球非洲影迷会”。更绝的是游戏厂商的野路子,他们发现往《无限机兵》里加入巴西雨林元素,当地下载量直接翻番。现在81%的科幻游戏收入来自海外,文化输出这事,果然还是得让玩家用钱包投票。
调研时碰到个挺逗的数据——85.3%消费者觉得国产科幻质量不错,但问”最近看过哪部作品”,不少人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大概就是行业现状:大家嘴上都说支持,身体却很诚实。好在九成受访者对未来持乐观态度,毕竟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流浪地球》导演叫郭帆的年代,科幻这盘棋,怎么下都还有空间。